目前,國內的實體經濟因為疫情影響而遭受到嚴重損失尚未恢復,並且有大量實體店因困難重重難以為繼而倒閉。取而代之的「地攤經濟」成為疫情過後的一種新潮流。
現代夜市
隨後,地攤經濟猶如「忽如一夜春風來」,迅速席捲了全國多個城市。人們走上大街小巷紛紛開始擺攤,讓疫情過後的城市重新充滿了煙火氣。
而網路上,「擺攤」這個話題也開始不斷發酵,刷爆各大媒體。
網友評論「擺攤」話題
其實,地攤文化並不是最近才開始流行起來的,早在商朝時期,聰明的古人就已經用自己的勤勞和汗水,摸索出了一條擺攤之道。
地攤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據說公元前約1000年的商朝時期,商族部落第七任首領王亥足智多謀,他擔任首領時,大力發展農業和畜牧業,馴養牛馬發展生產,最後農產品和牛馬等牲畜多到商族人自己消耗不掉,作為首領的王亥又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牛車拉著貨物,把剩餘的農牧產品販運到附近的部落進行交換和買賣。
王亥的這一做法,正是商販文化的起源。
到了商朝末年、周朝初期,地攤經濟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
古代的地攤經濟
商朝滅亡後,商族人成了周朝的奴隸,周武王把殷商遺民分給各諸侯國,由於商族原是貴族,一下變為賤民,又被剝奪了土地和特權,無力贍養家眷,只好走南闖北勞碌奔波,以做買賣擺攤為主要職業。所以後世做生意的人統稱商人,就是由此而來。
其中,聞名後世的周朝「開國第一功臣」姜子牙也曾經擺過地攤。
姜子牙在年輕的時候,為了養家糊口,聽媳婦的話去挑擔擺攤賣笊籬(笊籬是一種發源於中國的傳統的烹飪器具,用竹篾、柳條、鉛絲等編成),可擺了好幾天,沒有一單生意,被他老婆痛罵一頓。
於是姜子牙又改賣麵粉,後世根據這個典故,畫了一本連環畫叫《姜子牙賣面》。
不過姜子牙並不是做生意的料,最後還是折了本,姜子牙老婆就對他失去了耐心,果斷與姜子牙離婚斷絕了關係,改嫁給另一個能夠謀生的農夫。
後世人根據這個典故,編了一個歇後語:「姜子牙擺地攤買麵粉——虧了本」。
姜子牙擺地攤買麵粉
後來姜子牙當了丞相,大概因自己擺攤的不幸經歷,所以並不反對農民和小商販擺地攤,致使當時的地攤經濟相當繁盛,大部分擺攤的人都能靠著擺攤養家糊口。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也統一了貨幣和語言,還修繕了道路,這些都促進了地攤經濟的發展,並且為了加強對地攤經濟的管理,專門建立了「市」,在「市」內准許人們擺地攤,各種吃喝玩樂的東西都有,也有人在「市」內耍猴戲、舞槍弄棒以博得人們的喝彩和施捨幾個錢的,官府對他們也不徵稅、也不以非法經營的理由進行查處,只不過「市」和人們的居住區嚴格分開來。市周圍有垣牆,交易者只能由市門出入,以此限制市外交易。市門按時開閉。
古代的地攤
漢代時期在地攤市集的管理上沿用了秦朝時期的制度,除此之外,在邊境關隘地區還設立關市,亦稱胡市,在小縣、縣以下的邑和農村中,沒有垣牆樓屋的定期集市比戰國時期增多,以趕集擺攤的方式進行交易活動。這種市集是農村之間以至城鄉之間物資交換的會合點,在封建社會是一種長期存在的交易形式。
到了唐代,集市設有市令官,主要管理市場交易,並規定午時擊鼓三百下,商人始能入市。日落前三刻擊鉦三百而散市。
《唐律》中還規定:「距府十丈無市,商於舍外半丈,監市職治之」,就是說擺攤設點至少要遠離政府辦公地30米,也不能離民房太近,要在1.5米以外,由監市負責督管。同時,對佔道經營有嚴厲的懲罰:「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種植墾食者,笞五十。各令復故。」挨打後,還要把街道恢復原狀。
在宋朝之前,各朝各代都實行宵禁,百姓到了夜間是不能隨意走動的,誰要是在街上走動,會被抓進大牢里打一頓。
而到了宋朝,由於當權者的開明統治,將實行了幾千年的「宵禁制度」徹底取消。這使得宋代的地攤文化空前繁盛,還出現了夜市和早市,夜市一般至晚三更而止。早市一般始於五更。
而且宋朝並沒有將地攤集市和人們的居住區分開,而是坊市合一。
宋代大畫家張擇端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就為後世人展現了無比繁華的宋代汴京城風貌。在這幅長篇畫軸中大家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商業形式,既有挑擔售賣的商販,也有擺在路邊的地攤,還有開在街邊的小店。來往行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張擇端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局部
沒有了營業時間和營業地點的限制,夜市未了,早市開場,這使得宋朝的首都開封和杭州,成了不夜之城。
而鬼市也就是在宋朝這樣開放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鬼市有點像現在的夜市,只是鬼市開業的時間比夜市要晚,一般是「半夜而合,雞鳴而散」,也就是說於凌晨兩三點開始,持續到四五點結束,專在半夜開辦。由於時間點和傳說中鬼出沒的時間段相吻合,鬼味森然,所以被人們冠上了這麼個奇異的名稱。
鬼市
那麼鬼市上主要賣些什麼東西呢?這說起來種類可就多了去了,所售賣的物品包括吃穿用品、金銀珠寶、字畫藥材等等,可謂是五花八門。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除了有固定的時間外(一般是從五更開始交易,五更相當於現在的三點到五點)鬼市還有固定的場所,比如說開封府潘樓東面的十字街的鬼市就主要是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的女性用品,而開封府東角樓的潘樓酒賣的則是古董,金銀等貴重物品。
後來隨著宋朝的滅亡後,「宵禁制度」又被恢復,導致「夜市」、「鬼市」這種在夜晚的集市也隨之消失,直到晚清末年,由於很多清朝貴族家道中落,借著朦朧夜色王爺貝勒們擺攤變賣家產維持生計,鬼市就又重新出現了。
古代夜市
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治國以狠著稱。據《明會典》上記錄,在京城,「凡侵佔道路,而起蓋房屋,及為園圃者,杖六十,各令復舊」;對往街上丟垃圾、放污水的,「其穿牆而出污穢之物於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論」。
另外,明代對破壞公共設施、不按規定行車,以及在禁區內擺攤設點、取土作坯、隨地大小便等行為,也一律「問罪」,涉事者要被強行戴上刑具,在街頭示眾一個月,即所謂「枷號一個月發落」。這樣的城管手段不可謂不嚴。
古代人的地攤市集除了根據時間分為早市、夜市、鬼市等之外,其實還會根據時節分為季節性和非季節性兩種。
古代早市
季節性的集市,大多出售的是節令商品,如《成都古今記》載:「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寶市(即用多種寶物裝飾的器物),八月桂市,九月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非季節性的集市,則大多銷售的是生活必需品,如菜市、漁市、米市、茶市、馬市等。
由此可見,地攤文化歷史淵源,由來已久。
看似不起眼的地攤文化,點綴了城市也豐富了城市。它似一座無形的橋樑,連接了普通人的市井生活和一座城市的民生髮展。
「地攤經濟」復甦,一起來看看古代地攤的市井煙火
目前,國內的實體經濟因為疫情影響而遭受到嚴重損失尚未恢復,並且有大量實體店因困難重重難以為繼而倒閉。取而代之的「地攤經濟」成為疫情過後的一種新潮流。
現代夜市
隨後,地攤經濟猶如「忽如一夜春風來」,迅速席捲了全國多個城市。人們走上大街小巷紛紛開始擺攤,讓疫情過後的城市重新充滿了煙火氣。
而網路上,「擺攤」這個話題也開始不斷發酵,刷爆各大媒體。
網友評論「擺攤」話題
其實,地攤文化並不是最近才開始流行起來的,早在商朝時期,聰明的古人就已經用自己的勤勞和汗水,摸索出了一條擺攤之道。
地攤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據說公元前約1000年的商朝時期,商族部落第七任首領王亥足智多謀,他擔任首領時,大力發展農業和畜牧業,馴養牛馬發展生產,最後農產品和牛馬等牲畜多到商族人自己消耗不掉,作為首領的王亥又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牛車拉著貨物,把剩餘的農牧產品販運到附近的部落進行交換和買賣。
王亥的這一做法,正是商販文化的起源。
到了商朝末年、周朝初期,地攤經濟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普遍的現象。
古代的地攤經濟
商朝滅亡後,商族人成了周朝的奴隸,周武王把殷商遺民分給各諸侯國,由於商族原是貴族,一下變為賤民,又被剝奪了土地和特權,無力贍養家眷,只好走南闖北勞碌奔波,以做買賣擺攤為主要職業。所以後世做生意的人統稱商人,就是由此而來。
其中,聞名後世的周朝「開國第一功臣」姜子牙也曾經擺過地攤。
姜子牙在年輕的時候,為了養家糊口,聽媳婦的話去挑擔擺攤賣笊籬(笊籬是一種發源於中國的傳統的烹飪器具,用竹篾、柳條、鉛絲等編成),可擺了好幾天,沒有一單生意,被他老婆痛罵一頓。
於是姜子牙又改賣麵粉,後世根據這個典故,畫了一本連環畫叫《姜子牙賣面》。
不過姜子牙並不是做生意的料,最後還是折了本,姜子牙老婆就對他失去了耐心,果斷與姜子牙離婚斷絕了關係,改嫁給另一個能夠謀生的農夫。
後世人根據這個典故,編了一個歇後語:「姜子牙擺地攤買麵粉——虧了本」。
姜子牙擺地攤買麵粉
後來姜子牙當了丞相,大概因自己擺攤的不幸經歷,所以並不反對農民和小商販擺地攤,致使當時的地攤經濟相當繁盛,大部分擺攤的人都能靠著擺攤養家糊口。
秦朝時期,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也統一了貨幣和語言,還修繕了道路,這些都促進了地攤經濟的發展,並且為了加強對地攤經濟的管理,專門建立了「市」,在「市」內准許人們擺地攤,各種吃喝玩樂的東西都有,也有人在「市」內耍猴戲、舞槍弄棒以博得人們的喝彩和施捨幾個錢的,官府對他們也不徵稅、也不以非法經營的理由進行查處,只不過「市」和人們的居住區嚴格分開來。市周圍有垣牆,交易者只能由市門出入,以此限制市外交易。市門按時開閉。
古代的地攤
漢代時期在地攤市集的管理上沿用了秦朝時期的制度,除此之外,在邊境關隘地區還設立關市,亦稱胡市,在小縣、縣以下的邑和農村中,沒有垣牆樓屋的定期集市比戰國時期增多,以趕集擺攤的方式進行交易活動。這種市集是農村之間以至城鄉之間物資交換的會合點,在封建社會是一種長期存在的交易形式。
古代的地攤
到了唐代,集市設有市令官,主要管理市場交易,並規定午時擊鼓三百下,商人始能入市。日落前三刻擊鉦三百而散市。
《唐律》中還規定:「距府十丈無市,商於舍外半丈,監市職治之」,就是說擺攤設點至少要遠離政府辦公地30米,也不能離民房太近,要在1.5米以外,由監市負責督管。同時,對佔道經營有嚴厲的懲罰:「諸侵巷街阡陌者,杖七十;若種植墾食者,笞五十。各令復故。」挨打後,還要把街道恢復原狀。
在宋朝之前,各朝各代都實行宵禁,百姓到了夜間是不能隨意走動的,誰要是在街上走動,會被抓進大牢里打一頓。
而到了宋朝,由於當權者的開明統治,將實行了幾千年的「宵禁制度」徹底取消。這使得宋代的地攤文化空前繁盛,還出現了夜市和早市,夜市一般至晚三更而止。早市一般始於五更。
而且宋朝並沒有將地攤集市和人們的居住區分開,而是坊市合一。
宋代大畫家張擇端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就為後世人展現了無比繁華的宋代汴京城風貌。在這幅長篇畫軸中大家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商業形式,既有挑擔售賣的商販,也有擺在路邊的地攤,還有開在街邊的小店。來往行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張擇端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局部
沒有了營業時間和營業地點的限制,夜市未了,早市開場,這使得宋朝的首都開封和杭州,成了不夜之城。
而鬼市也就是在宋朝這樣開放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
鬼市有點像現在的夜市,只是鬼市開業的時間比夜市要晚,一般是「半夜而合,雞鳴而散」,也就是說於凌晨兩三點開始,持續到四五點結束,專在半夜開辦。由於時間點和傳說中鬼出沒的時間段相吻合,鬼味森然,所以被人們冠上了這麼個奇異的名稱。
鬼市
那麼鬼市上主要賣些什麼東西呢?這說起來種類可就多了去了,所售賣的物品包括吃穿用品、金銀珠寶、字畫藥材等等,可謂是五花八門。根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除了有固定的時間外(一般是從五更開始交易,五更相當於現在的三點到五點)鬼市還有固定的場所,比如說開封府潘樓東面的十字街的鬼市就主要是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的女性用品,而開封府東角樓的潘樓酒賣的則是古董,金銀等貴重物品。
後來隨著宋朝的滅亡後,「宵禁制度」又被恢復,導致「夜市」、「鬼市」這種在夜晚的集市也隨之消失,直到晚清末年,由於很多清朝貴族家道中落,借著朦朧夜色王爺貝勒們擺攤變賣家產維持生計,鬼市就又重新出現了。
古代夜市
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治國以狠著稱。據《明會典》上記錄,在京城,「凡侵佔道路,而起蓋房屋,及為園圃者,杖六十,各令復舊」;對往街上丟垃圾、放污水的,「其穿牆而出污穢之物於街巷者,笞四十。出水者勿論」。
另外,明代對破壞公共設施、不按規定行車,以及在禁區內擺攤設點、取土作坯、隨地大小便等行為,也一律「問罪」,涉事者要被強行戴上刑具,在街頭示眾一個月,即所謂「枷號一個月發落」。這樣的城管手段不可謂不嚴。
古代人的地攤市集除了根據時間分為早市、夜市、鬼市等之外,其實還會根據時節分為季節性和非季節性兩種。
古代早市
季節性的集市,大多出售的是節令商品,如《成都古今記》載:「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寶市(即用多種寶物裝飾的器物),八月桂市,九月葯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非季節性的集市,則大多銷售的是生活必需品,如菜市、漁市、米市、茶市、馬市等。
由此可見,地攤文化歷史淵源,由來已久。
看似不起眼的地攤文化,點綴了城市也豐富了城市。它似一座無形的橋樑,連接了普通人的市井生活和一座城市的民生髮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