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摘要:1、早起閱讀讓孩子大腦的各個區塊活化;
2、0~4歲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
3、用《好餓的小蛇》做演示,如何給孩子講繪本,開發孩子的閱讀潛能。001畢淑敏老師說:「讓孩子愛上閱讀,必將成為你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資。」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意識到給孩子進行早期閱讀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媽媽在孕期就已經給肚子里的寶寶讀繪本了。
究竟早期閱讀有什麼好處呢?
隨著腦科學的發展,有很多技術來探究人類活動時的大腦反應。那你知道孩子在閱讀時,哪些大腦的區域會發亮呢?
你可能認為孩子在聽故事和講故事的時候,聽覺和視覺的區塊會發亮。
但我們的大腦研究顯示,閱讀絕不那麼簡單,它涉及很多種非常複雜的能力。
首先是大腦的聽覺和視覺區塊開始活化。然後大腦要進行處理和加工這些信息,這時候語言區就會活化。同時,語意提取之後,還要有背景知識的提取,就是說孩子會思考這個故事或者圖畫對於自身的認知體系有什麼關聯,這時候認知區會活化。最後,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有情緒的攝入,還會激活杏仁核和海馬回等情緒相關的區塊。
所以,閱讀不是只有聽,只有講,對於整個大腦的活化,是全方位的。
還有研究顯示,孩子在閱讀時,如果有成人的陪同,並進行解釋和探討,大腦的活化會更加明顯。
可見孩子在早期的教育中,親子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台灣清華大學幼教系主任周育如老師提出,高質量的親子共讀,不是簡單的講講故事就完了,應該以提升孩子的能力為核心,盡量讓說的人是孩子,讀的人是孩子,反應的人也是孩子,父母不要把所有的角色都搶過來做。002孩子究竟多大才可以開始閱讀呢?
國際閱讀協會建議的起始月零是6-8個月,也就是說,寶寶可以穩穩坐在父母的大腿上,就可以開始親子共讀。
我很喜歡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說的一句話:「繪本不是讓孩子自己閱讀的書。繪本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
為什麼呢?
因為圖畫書是一種視、聽覺融為一體的藝術。
當我們只是拿著書給孩子自己翻的時候,孩子是沒辦法體驗繪本世界的生動的精彩故事。
如果父母讀給孩子聽,孩子在一邊看繪畫,一邊聽著父母的講繪本的聲音,語言和繪畫二者融為一體,那麼孩子的內心就感受到繪本的畫在生動的活動著。003現在,我們先來了解一下0-4歲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
2個月左右,嬰兒喜歡「o o」的聲音,稱作咕咕聲;
4個月左右,發出咿呀語,嬰兒發出重複一長串和諧的「bababababa……」
4-6個月,父母與嬰兒玩拍手遊戲或躲貓貓遊戲時,開始了角色換演,嬰兒只是快樂的旁觀者;
7個月左右,咿呀語開始發出成熟的口語發音;
10個月,咿呀語已經能反映嬰兒語言共有的一些聲音和語調,其中有些轉換成最初的詞;
12個月時,嬰兒主動參加遊戲,與父母互換角色;
1歲末,隨著嬰兒有意行為的發展,她們開始用前語言手勢影響他人的行為;
18~24個月,兒童的詞語學習速度驚人;
2歲時,兒童可掌握200個詞;
3歲時,兒童經常用已掌握的詞造一些新詞,以彌補沒有學會的詞;
到4歲時,兒童已能調整所說的話,以適合聽者的年齡、性別和社會地位。
這是著名心理學系教授勞拉·E·伯克,對兒童個人言語發展的研究。在《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一書中,有一張表格,是幫助嬰兒的早起語言學習的策略。
大家可以看一下,如果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給孩子朗讀童謠、念繪本,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他的辭彙量可能超越同齡人的幾倍甚至更多。
研究表明:一個中等社會經濟水平的兒童在1~5歲之間的平均閱讀時間是1000小時,一個低社經地位的兒童的平均閱讀時間僅僅是25小時。結果,低社經地位幼兒的辭彙量只是高社經地位同齡幼兒的1/4。
了解了0~4歲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我們現在要進入主題:如何給0~4歲的孩子講繪本?從而擁有高質量的親子共讀時光。004親子共讀的第一步,就是選書。在選繪本上,有六種技巧:先讀圖、再讀字、看得獎、看作者和畫者、看譯者、看書評。
英國當代兒童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在《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一書中提到:
鼓勵閱讀的首要目的,就是學習如何選擇並建立一批豐富的藏書,並把孩子們視為成熟可信任的讀者,指導他們有效地閱讀,隨時提供必要的協助。
聽完這話,是不是還有一點懵懂?究竟該怎麼做呢?其實很簡單,9個字讓你高質量的給孩子講繪本——蹲下來,多讀書,講故事。
「蹲下來」,就是要求父母放低聲心,尊重孩子的權利,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傾聽他們的心聲,這樣才能發現孩子真正的需求,從而擁有一個高質量的親子共讀時光。
「多讀書」,就是說,父母在孩子面前少拿起手機,多拿起書本來讀。讓孩子愛讀書,首先我們得先做孩子的榜樣。
「講故事」就是說,在給孩子講述繪本故事時,我們不只是對著書里的文字照本宣科,而是用適合孩子的語言和適合故事文本的方式進行講述。還要關注孩子在聽我們講故事的狀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感官,通過互動讓孩子聽得入耳、入腦、入心。005為了讓你更能現學現用,我用一本書做完整示範。這本書是宮西達也的《好餓的小蛇》。
一般的父母怎麼跟孩子講故事呢?
通常是說:「看,寶貝,今天媽媽給你講一個故事,叫好餓的小蛇。你看,這裡有一條小蛇,讓我們來看一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吧。」
然後就直接翻頁開始講故事了。
很多父母都知道繪本不便宜,但是,直接跳過封面講故事,就沒有把繪本物盡其用了。
所以,我來示範給你看。
我會跟孩子說:「寶貝,你看我們今天新買的故事書,你看到封面有什麼呢?有一條小蛇,那是怎麼樣的小蛇?」
孩子就會說:「是一條橙色的,身上有條紋的小蛇。」
「是一條橙色的條紋小蛇,然後呢?」
「它頭上戴著一頂帽子。」
「是,一條橙色的小蛇頭上戴著一頂帽子,然後呢?」
「它在草叢中游來游去。」
「嗯,游來游去,還有呢?」
「它看起來很開心」。
「是的,我也看到了,還有呢?」
「它好像要游到哪裡去。」
……
就這樣,在一問一答的互動中,引導孩子觀察得更加仔細。當然,我們也別忘了及時的讚賞孩子。
接著,用自己的話把孩子觀察到的東西串成一段話:「喔,你剛才觀察得好仔細喔,一條橙色的條紋小蛇,戴著它最喜歡的藍色帽子,開心的在草叢裡爬來爬去,它好像要游到某一個目的地。」
你可能會問:「第一天可以這麼講,那第二天該怎麼辦?」
第二天我們在講的時候,可以跟孩子一起比賽,看誰發現的細節多。
你會好奇,又不是小學生看圖寫作,為什麼要這樣講?
其實我們這是在無形之中給孩子的寫作文打基礎。你不想以後孩子上學看到這麼一幅圖,只寫了這麼一句話:「有一條小蛇在草叢中爬。」
另外,一本繪本我們需要反覆的講至少五遍,而且每一次講故事的方法都要做調整。
第一遍是看著繪本中的故事講完,不用任何討論。因為孩子第一次看這本書,對裡面的情節還是很陌生,我會按照書里的故事,一字一句的講。「好餓的小蛇,扭來扭去在散步,它發現了一個圓圓的蘋果,你猜猜,好餓的小蛇會怎麼樣?」……
第二遍啟發觀察。第二天講相同的一個故事,跟第一天不同的是,孩子已經知道故事的情節,這時候我們要做一些改變,你聽一下。
「好餓的小蛇扭來扭去在散步,它發現了什麼?然後呢?那小蛇變成什麼樣了?接著他又發現了什麼?」
第一天都是我在講,第二天我邊講邊問:「然後呢?怎麼樣?接著呢?」
因為孩子已經知道故事情節,我們可以用問題讓孩子一邊觀察一邊補充回答。
到了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的話,我還是講同一本書,但慢慢減少講解,增加提問。
「好,我們來講這個故事,怎麼樣?喔,小蛇做什麼?然後呢?接下來呢……」
你發現了嗎?我越講,內容就越少,只剩下連接詞了。現在說故事的主角是誰?沒錯,是孩子。
當孩子對故事越來越熟悉的時候,我們可以賴皮一下,「喔,今天媽媽好累喔,你講給我聽,我當寶寶。」
我們只在一旁聽,一邊讚賞:「寶貝好棒喔,好會講喔。」
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重複講,在每次講故事中做調整,最後讓孩子成為講故事的主角。
周育如老師把親子共讀比喻成武俠電影里傳授功夫,一個人坐在前面,一個人坐在後面推他的背,把功力傳過去。
如果我們用心的給孩子講好每一本繪本,同時把主動權交給孩子,用輸入「倒逼」孩子「輸出」,從而開發孩子的閱讀潛力。
一起加油吧!
【參考文獻】
(美)勞拉·E·伯克(Laura E.Berk)著,陳會昌譯.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朱自強著,《親近圖畫書》[明天出版社 ]
Boysson-Baedies&Vihman,1991.
Carpenter,Nagell&Tomasello,1998.
Lee.&Burkam,2002
#月薪萬元-新作者扶植計劃開啟#
如何給0-4歲的孩子講繪本?(深度好文+實操演示)
本文內容摘要:
1、早起閱讀讓孩子大腦的各個區塊活化;
2、0~4歲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
3、用《好餓的小蛇》做演示,如何給孩子講繪本,開發孩子的閱讀潛能。
001
畢淑敏老師說:「讓孩子愛上閱讀,必將成為你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資。」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意識到給孩子進行早期閱讀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媽媽在孕期就已經給肚子里的寶寶讀繪本了。
究竟早期閱讀有什麼好處呢?
隨著腦科學的發展,有很多技術來探究人類活動時的大腦反應。那你知道孩子在閱讀時,哪些大腦的區域會發亮呢?
你可能認為孩子在聽故事和講故事的時候,聽覺和視覺的區塊會發亮。
但我們的大腦研究顯示,閱讀絕不那麼簡單,它涉及很多種非常複雜的能力。
首先是大腦的聽覺和視覺區塊開始活化。然後大腦要進行處理和加工這些信息,這時候語言區就會活化。同時,語意提取之後,還要有背景知識的提取,就是說孩子會思考這個故事或者圖畫對於自身的認知體系有什麼關聯,這時候認知區會活化。最後,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有情緒的攝入,還會激活杏仁核和海馬回等情緒相關的區塊。
所以,閱讀不是只有聽,只有講,對於整個大腦的活化,是全方位的。
還有研究顯示,孩子在閱讀時,如果有成人的陪同,並進行解釋和探討,大腦的活化會更加明顯。
可見孩子在早期的教育中,親子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台灣清華大學幼教系主任周育如老師提出,高質量的親子共讀,不是簡單的講講故事就完了,應該以提升孩子的能力為核心,盡量讓說的人是孩子,讀的人是孩子,反應的人也是孩子,父母不要把所有的角色都搶過來做。
002
孩子究竟多大才可以開始閱讀呢?
國際閱讀協會建議的起始月零是6-8個月,也就是說,寶寶可以穩穩坐在父母的大腿上,就可以開始親子共讀。
我很喜歡日本圖畫書之父,松居直說的一句話:「繪本不是讓孩子自己閱讀的書。繪本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
為什麼呢?
因為圖畫書是一種視、聽覺融為一體的藝術。
當我們只是拿著書給孩子自己翻的時候,孩子是沒辦法體驗繪本世界的生動的精彩故事。
如果父母讀給孩子聽,孩子在一邊看繪畫,一邊聽著父母的講繪本的聲音,語言和繪畫二者融為一體,那麼孩子的內心就感受到繪本的畫在生動的活動著。
003
現在,我們先來了解一下0-4歲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
2個月左右,嬰兒喜歡「o o」的聲音,稱作咕咕聲;
4個月左右,發出咿呀語,嬰兒發出重複一長串和諧的「bababababa……」
4-6個月,父母與嬰兒玩拍手遊戲或躲貓貓遊戲時,開始了角色換演,嬰兒只是快樂的旁觀者;
7個月左右,咿呀語開始發出成熟的口語發音;
10個月,咿呀語已經能反映嬰兒語言共有的一些聲音和語調,其中有些轉換成最初的詞;
12個月時,嬰兒主動參加遊戲,與父母互換角色;
1歲末,隨著嬰兒有意行為的發展,她們開始用前語言手勢影響他人的行為;
18~24個月,兒童的詞語學習速度驚人;
2歲時,兒童可掌握200個詞;
3歲時,兒童經常用已掌握的詞造一些新詞,以彌補沒有學會的詞;
到4歲時,兒童已能調整所說的話,以適合聽者的年齡、性別和社會地位。
這是著名心理學系教授勞拉·E·伯克,對兒童個人言語發展的研究。在《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一書中,有一張表格,是幫助嬰兒的早起語言學習的策略。
大家可以看一下,如果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給孩子朗讀童謠、念繪本,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他的辭彙量可能超越同齡人的幾倍甚至更多。
研究表明:一個中等社會經濟水平的兒童在1~5歲之間的平均閱讀時間是1000小時,一個低社經地位的兒童的平均閱讀時間僅僅是25小時。結果,低社經地位幼兒的辭彙量只是高社經地位同齡幼兒的1/4。
了解了0~4歲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我們現在要進入主題:如何給0~4歲的孩子講繪本?從而擁有高質量的親子共讀時光。
004
親子共讀的第一步,就是選書。在選繪本上,有六種技巧:先讀圖、再讀字、看得獎、看作者和畫者、看譯者、看書評。
英國當代兒童文學大師艾登·錢伯斯在《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一書中提到:
鼓勵閱讀的首要目的,就是學習如何選擇並建立一批豐富的藏書,並把孩子們視為成熟可信任的讀者,指導他們有效地閱讀,隨時提供必要的協助。
聽完這話,是不是還有一點懵懂?究竟該怎麼做呢?其實很簡單,9個字讓你高質量的給孩子講繪本——蹲下來,多讀書,講故事。
「蹲下來」,就是要求父母放低聲心,尊重孩子的權利,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傾聽他們的心聲,這樣才能發現孩子真正的需求,從而擁有一個高質量的親子共讀時光。
「多讀書」,就是說,父母在孩子面前少拿起手機,多拿起書本來讀。讓孩子愛讀書,首先我們得先做孩子的榜樣。
「講故事」就是說,在給孩子講述繪本故事時,我們不只是對著書里的文字照本宣科,而是用適合孩子的語言和適合故事文本的方式進行講述。還要關注孩子在聽我們講故事的狀態,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調動他們的感官,通過互動讓孩子聽得入耳、入腦、入心。
005
為了讓你更能現學現用,我用一本書做完整示範。這本書是宮西達也的《好餓的小蛇》。
一般的父母怎麼跟孩子講故事呢?
通常是說:「看,寶貝,今天媽媽給你講一個故事,叫好餓的小蛇。你看,這裡有一條小蛇,讓我們來看一下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吧。」
然後就直接翻頁開始講故事了。
很多父母都知道繪本不便宜,但是,直接跳過封面講故事,就沒有把繪本物盡其用了。
所以,我來示範給你看。
我會跟孩子說:「寶貝,你看我們今天新買的故事書,你看到封面有什麼呢?有一條小蛇,那是怎麼樣的小蛇?」
孩子就會說:「是一條橙色的,身上有條紋的小蛇。」
「是一條橙色的條紋小蛇,然後呢?」
「它頭上戴著一頂帽子。」
「是,一條橙色的小蛇頭上戴著一頂帽子,然後呢?」
「它在草叢中游來游去。」
「嗯,游來游去,還有呢?」
「它看起來很開心」。
「是的,我也看到了,還有呢?」
「它好像要游到哪裡去。」
……
就這樣,在一問一答的互動中,引導孩子觀察得更加仔細。當然,我們也別忘了及時的讚賞孩子。
接著,用自己的話把孩子觀察到的東西串成一段話:「喔,你剛才觀察得好仔細喔,一條橙色的條紋小蛇,戴著它最喜歡的藍色帽子,開心的在草叢裡爬來爬去,它好像要游到某一個目的地。」
你可能會問:「第一天可以這麼講,那第二天該怎麼辦?」
第二天我們在講的時候,可以跟孩子一起比賽,看誰發現的細節多。
你會好奇,又不是小學生看圖寫作,為什麼要這樣講?
其實我們這是在無形之中給孩子的寫作文打基礎。你不想以後孩子上學看到這麼一幅圖,只寫了這麼一句話:「有一條小蛇在草叢中爬。」
另外,一本繪本我們需要反覆的講至少五遍,而且每一次講故事的方法都要做調整。
第一遍是看著繪本中的故事講完,不用任何討論。因為孩子第一次看這本書,對裡面的情節還是很陌生,我會按照書里的故事,一字一句的講。「好餓的小蛇,扭來扭去在散步,它發現了一個圓圓的蘋果,你猜猜,好餓的小蛇會怎麼樣?」……
第二遍啟發觀察。第二天講相同的一個故事,跟第一天不同的是,孩子已經知道故事的情節,這時候我們要做一些改變,你聽一下。
「好餓的小蛇扭來扭去在散步,它發現了什麼?然後呢?那小蛇變成什麼樣了?接著他又發現了什麼?」
第一天都是我在講,第二天我邊講邊問:「然後呢?怎麼樣?接著呢?」
因為孩子已經知道故事情節,我們可以用問題讓孩子一邊觀察一邊補充回答。
到了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的話,我還是講同一本書,但慢慢減少講解,增加提問。
「好,我們來講這個故事,怎麼樣?喔,小蛇做什麼?然後呢?接下來呢……」
你發現了嗎?我越講,內容就越少,只剩下連接詞了。現在說故事的主角是誰?沒錯,是孩子。
當孩子對故事越來越熟悉的時候,我們可以賴皮一下,「喔,今天媽媽好累喔,你講給我聽,我當寶寶。」
我們只在一旁聽,一邊讚賞:「寶貝好棒喔,好會講喔。」
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重複講,在每次講故事中做調整,最後讓孩子成為講故事的主角。
周育如老師把親子共讀比喻成武俠電影里傳授功夫,一個人坐在前面,一個人坐在後面推他的背,把功力傳過去。
如果我們用心的給孩子講好每一本繪本,同時把主動權交給孩子,用輸入「倒逼」孩子「輸出」,從而開發孩子的閱讀潛力。
一起加油吧!
【參考文獻】
(美)勞拉·E·伯克(Laura E.Berk)著,陳會昌譯.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朱自強著,《親近圖畫書》[明天出版社 ]
Boysson-Baedies&Vihman,1991.
Carpenter,Nagell&Tomasello,1998.
Lee.&Burkam,2002
#月薪萬元-新作者扶植計劃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