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交際中要和消極情緒說再見消極的眼光,看不到真正的世界每個人都希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呈現出一種積極的狀態,這種積極的狀態能夠幫助人們看到人性當中積極的層面。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人並不一定真的能夠做到總是保持積極的狀態,相反,他們總是用消極的眼光看待世界。
如果用消極的眼光看世界,我們看到的可能就是這個世界的消極面。那些沉痛的往事,那些人性的惡意,好像總是讓人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值得我們相信,沒有什麼值得我們去付出。如此一來,生活好像真的已經沒有什麼意義。
小劉出生在一個非常偏遠的山村。他在十五歲的時候,以優異的成績考到了縣城的高中。但是進入高中之後,他第一次到了城市,第一次接觸很多新奇的事物,生活上有很多的不適應。隨著高中課程壓力的加重,他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後來甚至出現了失眠的癥狀。
在這樣的壓力下,小劉的生活開始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他不得不吃安眠藥才能夠入睡,但是吃安眠藥卻讓他的失眠癥狀越來越嚴重,甚至開始有神經衰弱的現象。同時他的心理狀況也開始發生變化。因為他越是提醒自己要集中注意力,就發現自己越是不能把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學習上。
三年後,小劉在高考中失利了。小劉在失敗後反思自己,他發現自己之所以會有各種各樣的不適應癥狀,還是因為自卑。他剛進入城市,看到自己周圍的同學和朋友都過著和自己不一樣的生活,享受著非常優越的生活,但是他卻還要幫家裡做農活兒,也沒有多少零花錢。在這種落差當中,小劉才產生了各種消極的情緒。他覺得自己一定要努力離開現在的這種生活狀況,於是他選擇復讀,並考入了一所不錯的大學。
上大學之後,小劉原本以為自己已經不再憂鬱了。但是後來小劉又開始出現各種失眠的癥狀。有一次他在馬路上看到一個乞丐,他竟然想到自己以後會不會像這個乞丐一樣,有悲慘的人生。甚至還有一次,他走到了教學樓的頂端,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所幸最後沒有邁出那一步。
小劉在臨近畢業的時候,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其實是自己一直以來都有的消極心態。於是他到學校的心理輔導室尋求治療。心理老師了解了他的狀況之後,對他進行了心理治療和住院治療,小劉慢慢了解了自己的問題。同學和老師們都很關心他,都為他的未來出謀劃策,小劉也在大家的關心中知道自己真正想過怎樣的生活。
後來小劉在醫院驚天動地地哭了兩次,使自己的內心終於得到了釋放。出院之後,小劉擁有了屬於他自己的新生活。
人不能一直都生活在消極的世界當中,應該看到世界的各種可能性。正如有的人覺得生活是一杯醇香的美酒,也有人覺得生活就是難以下咽的苦果,還有人覺得生活是沒有成熟的果實。其實生活是一個異常豐富的大盒子,各種可能性都包含在其中。但是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很有可能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既然生活選擇了我們,我們就應該盡量讓生活有意義,否則就好像白白來了一趟世界,只有一些消極的感受。我們既然已經存在於這裡,就應該用自己的力量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世界。智慧點睛生活雖然總是有消極的一面,但是並不能總是消極。我們應該對生活懷抱希望,應該對生活充滿信心。
少看表面,多了解初衷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警誡我們看待問題的視角不能過於單一,不能只看到人或事的表面,因為時間一久,好的也可能變成壞的,壞的也可能變成好的。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我們在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值得我們交往時,不能一味地去看表面,而是應該去了解他們的初衷。
就像平靜祥和的表面之下往往暗藏殺機一樣,美好的外表之下也可能居住著一顆醜陋的靈魂;相反,縱使外表醜陋無比,也可能是像卡西莫多(雨果著作《巴黎聖母院》里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有著善良的心,是真善美的代表)那樣擁有美麗心靈的人。沒有人會在臉上寫著「壞人」到處招搖撞騙或是像灰太狼那樣臉上打著叉到處作惡,而有時善良的人也會做出不符合禮儀的行為。一時的表面行為可能會蒙蔽我們的雙眼,我們只有在了解一個人初衷之後才可對其下定論,這才是我們處理任何人或物的正確態度,即所謂的「沒有了解就沒有發言權」。
孔子周遊列國之時,有一次生活特別窘迫,家裡只餘下一把米。他讓弟子顏回去煮飯。米飯煮熟之際,一塊灰土掉入鍋內,顏回心裡細細思量,如果置之不理,直接端給夫子,則顯得不敬;如果將沾了灰土的飯粒扔掉,則浪費糧食。考慮再三,最後顏回拿起這塊沾了灰土的飯粒,將其吃掉,而這一幕恰好被孔子看在眼裡,孔子當時認為顏回給老師煮飯時自己先偷吃。後來孔子集會之時提到此事,顏回感到非常冤枉,於是將實情告訴了孔子,孔子才知是自己錯怪了顏回。知過必改,所以在另一次集會時,又說到此事,孔子說道:「即便是親眼所見之事,也有可能不是事實。」
孔子只看到了顏回將米粒放入嘴中的動作,卻不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錯怪了顏回。如果孔子了解他這樣做的初衷便不會發生這樣的誤解。
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經歷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交往是表面化的,我們會表現得很禮貌與客氣;第二個層次的交往是利益交往,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或共同的利益打交道,這種交往會對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比較現實;第三個層次的交往則是精神交往,這種交往是關於道德、信仰、原則、感情、友誼等方面的,是最高層次的。
我們在交往中,有時會因為初次相識的差印象而把一個人打入冷宮,從此老死不相往來。其實,這是極其不妥的做法,初次相識我們的交流停留在第一個層次上,而在第一個層次的交流中,我們只會看到一個人的表面,通常大多數人會習慣性地偽裝一下自己,讓自己顯得得體與善良,以便獲得他人好感,這無可厚非。但不乏有些真性情的人會將真實的自己展露在別人面前毫不顧忌,這樣表現出來的可能有些桀驁不馴。總之,只有在了解之後才可判斷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少看表面、多了解初衷才會使我們真正認識到哪些人是「衣冠禽獸」,哪些人雖不修邊幅卻擁有美好的心靈。當然,這樣的了解要建立在我們彼此有了更高層次的交流之後。
現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心反覆,世上最難得的要數擁有識人的技能。「少看表面,多了解初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則會使我們費些心神。智慧點睛通常表面是被美化或醜化了的,若想真正交得益友,唯有深入了解,方得始終!
抑鬱患者親述,如何正確的看待這個世界,和消極情緒說拜拜
第十三章 交際中要和消極情緒說再見
消極的眼光,看不到真正的世界
每個人都希望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呈現出一種積極的狀態,這種積極的狀態能夠幫助人們看到人性當中積極的層面。但是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人並不一定真的能夠做到總是保持積極的狀態,相反,他們總是用消極的眼光看待世界。
如果用消極的眼光看世界,我們看到的可能就是這個世界的消極面。那些沉痛的往事,那些人性的惡意,好像總是讓人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值得我們相信,沒有什麼值得我們去付出。如此一來,生活好像真的已經沒有什麼意義。
小劉出生在一個非常偏遠的山村。他在十五歲的時候,以優異的成績考到了縣城的高中。但是進入高中之後,他第一次到了城市,第一次接觸很多新奇的事物,生活上有很多的不適應。隨著高中課程壓力的加重,他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後來甚至出現了失眠的癥狀。
在這樣的壓力下,小劉的生活開始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他不得不吃安眠藥才能夠入睡,但是吃安眠藥卻讓他的失眠癥狀越來越嚴重,甚至開始有神經衰弱的現象。同時他的心理狀況也開始發生變化。因為他越是提醒自己要集中注意力,就發現自己越是不能把所有的心思都集中在學習上。
三年後,小劉在高考中失利了。小劉在失敗後反思自己,他發現自己之所以會有各種各樣的不適應癥狀,還是因為自卑。他剛進入城市,看到自己周圍的同學和朋友都過著和自己不一樣的生活,享受著非常優越的生活,但是他卻還要幫家裡做農活兒,也沒有多少零花錢。在這種落差當中,小劉才產生了各種消極的情緒。他覺得自己一定要努力離開現在的這種生活狀況,於是他選擇復讀,並考入了一所不錯的大學。
上大學之後,小劉原本以為自己已經不再憂鬱了。但是後來小劉又開始出現各種失眠的癥狀。有一次他在馬路上看到一個乞丐,他竟然想到自己以後會不會像這個乞丐一樣,有悲慘的人生。甚至還有一次,他走到了教學樓的頂端,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所幸最後沒有邁出那一步。
小劉在臨近畢業的時候,終於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其實是自己一直以來都有的消極心態。於是他到學校的心理輔導室尋求治療。心理老師了解了他的狀況之後,對他進行了心理治療和住院治療,小劉慢慢了解了自己的問題。同學和老師們都很關心他,都為他的未來出謀劃策,小劉也在大家的關心中知道自己真正想過怎樣的生活。
後來小劉在醫院驚天動地地哭了兩次,使自己的內心終於得到了釋放。出院之後,小劉擁有了屬於他自己的新生活。
人不能一直都生活在消極的世界當中,應該看到世界的各種可能性。正如有的人覺得生活是一杯醇香的美酒,也有人覺得生活就是難以下咽的苦果,還有人覺得生活是沒有成熟的果實。其實生活是一個異常豐富的大盒子,各種可能性都包含在其中。但是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情去看,很有可能就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既然生活選擇了我們,我們就應該盡量讓生活有意義,否則就好像白白來了一趟世界,只有一些消極的感受。我們既然已經存在於這裡,就應該用自己的力量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世界。
智慧點睛
生活雖然總是有消極的一面,但是並不能總是消極。我們應該對生活懷抱希望,應該對生活充滿信心。
少看表面,多了解初衷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警誡我們看待問題的視角不能過於單一,不能只看到人或事的表面,因為時間一久,好的也可能變成壞的,壞的也可能變成好的。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我們在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值得我們交往時,不能一味地去看表面,而是應該去了解他們的初衷。
就像平靜祥和的表面之下往往暗藏殺機一樣,美好的外表之下也可能居住著一顆醜陋的靈魂;相反,縱使外表醜陋無比,也可能是像卡西莫多(雨果著作《巴黎聖母院》里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有著善良的心,是真善美的代表)那樣擁有美麗心靈的人。沒有人會在臉上寫著「壞人」到處招搖撞騙或是像灰太狼那樣臉上打著叉到處作惡,而有時善良的人也會做出不符合禮儀的行為。一時的表面行為可能會蒙蔽我們的雙眼,我們只有在了解一個人初衷之後才可對其下定論,這才是我們處理任何人或物的正確態度,即所謂的「沒有了解就沒有發言權」。
孔子周遊列國之時,有一次生活特別窘迫,家裡只餘下一把米。他讓弟子顏回去煮飯。米飯煮熟之際,一塊灰土掉入鍋內,顏回心裡細細思量,如果置之不理,直接端給夫子,則顯得不敬;如果將沾了灰土的飯粒扔掉,則浪費糧食。考慮再三,最後顏回拿起這塊沾了灰土的飯粒,將其吃掉,而這一幕恰好被孔子看在眼裡,孔子當時認為顏回給老師煮飯時自己先偷吃。後來孔子集會之時提到此事,顏回感到非常冤枉,於是將實情告訴了孔子,孔子才知是自己錯怪了顏回。知過必改,所以在另一次集會時,又說到此事,孔子說道:「即便是親眼所見之事,也有可能不是事實。」
孔子只看到了顏回將米粒放入嘴中的動作,卻不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錯怪了顏回。如果孔子了解他這樣做的初衷便不會發生這樣的誤解。
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經歷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交往是表面化的,我們會表現得很禮貌與客氣;第二個層次的交往是利益交往,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或共同的利益打交道,這種交往會對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比較現實;第三個層次的交往則是精神交往,這種交往是關於道德、信仰、原則、感情、友誼等方面的,是最高層次的。
我們在交往中,有時會因為初次相識的差印象而把一個人打入冷宮,從此老死不相往來。其實,這是極其不妥的做法,初次相識我們的交流停留在第一個層次上,而在第一個層次的交流中,我們只會看到一個人的表面,通常大多數人會習慣性地偽裝一下自己,讓自己顯得得體與善良,以便獲得他人好感,這無可厚非。但不乏有些真性情的人會將真實的自己展露在別人面前毫不顧忌,這樣表現出來的可能有些桀驁不馴。總之,只有在了解之後才可判斷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少看表面、多了解初衷才會使我們真正認識到哪些人是「衣冠禽獸」,哪些人雖不修邊幅卻擁有美好的心靈。當然,這樣的了解要建立在我們彼此有了更高層次的交流之後。
現今社會物慾橫流,人心反覆,世上最難得的要數擁有識人的技能。「少看表面,多了解初衷」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實則會使我們費些心神。
智慧點睛
通常表面是被美化或醜化了的,若想真正交得益友,唯有深入了解,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