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很多觀眾給予影片的極為惡劣的刷分差評,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在觀看影片後,忍不住發表了自己的評論:「在我觀看《母親!》之前,我被網路上苛刻的評論所干擾。許多人似乎想要定義這部電影,只想要譴責批評它。當它在Cinemascore網站上獲得F評級時,許多人似乎感到非常高興。」
老馬丁說,在看完《母親!》後,「我更加被這種魯莽倉促的行為困擾了,所以我要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因為電影不能被簡單地定義解釋,或者簡化成兩個詞的描述。這是一部恐怖片,還是黑色喜劇,又或者是聖經寓言,道德、環境破壞的警世寓言?也許以上類型都會各自有一些,但是絕對不是其中單一的一項分類。」
為此,馬丁·斯科塞斯也「炮轟」了評分網站:「爛番茄網站和真正的電影藝術批評沒有絲毫的關係。它們把電影比作賽馬場上的馬,Zagat指南中的餐廳,消費者報告中的家用電器。它們只和電影商業操作有關係,與電影創造毫無關係。」
「這些企業和網站設定了對於導演具有敵意的基調,甚至爛番茄網站的名字就是對電影人的侮辱。越來越多的人所做的事情只是單純的批評,與電影史漸行漸遠。人們已經非常喜歡看到電影或電影人被拒絕,被駁回,被撕成碎片,正如《母親!》中的人群一樣。」
作為《黑天鵝》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的新作,從第一幕兩性關係,到第二幕家庭爭端,再到第三幕核彈爆炸,連續不斷嗨到爆!難民問題、信任危機、宗教爭端、末世來臨、創世希望……繼波特曼之後,沒想到導演這次會找上大表姐,又和女主玩炸裂了~
作者| Rocky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的《母親!》也許是去年最受爭議的電影,這部電影的評論區里呈現的是兩派角力。一方覺得是達倫才華橫溢的傑作,一方認為是達倫野心超過了實力的敗筆。在我看來,電影為影迷宣洩相互的不滿提供了一個出口;同時也來源於電影的多義性。本文也試著從一個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解讀。
拋去高度密集的宗教符號與社會影射,故事的內核其實是一個關於創作的故事。由哈維爾·巴登飾演的him是個創作靈感枯竭的詩人,大表姐飾演的mother則是其創意來源,片中him的publisher直接稱mother為inspiration。而him所做的就是無限剝削靈感,直到其再次枯竭。
這道出一個真相,就是創作從來都是無關道德的。作者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吸血鬼(在此將各種形式的藝術創作者概稱為作者),生活是其吸取滋養質料的對象。每當事件發生,即使是悲劇,只要是存在藝術價值,都會令作者感到興奮。
如同電影中的him,在得子的一刻獲得靈感,此時的他卻拋妻棄子地尋找筆,記下轉瞬即逝的感觸,甚至忘記自己仍赤身裸體。這瞬間,作者是超越了世間倫理的束縛的,獲得神性的升華,因為這一瞬間開始,作者成為了自己構建的世界中的上帝。
當然,並非所有作者都如此極端,但不可否認,這種來自題材的誘惑,這種難掩的創作興奮,作為作者是無法迴避的。him讓我想到金庸作品中的林平之,在辟邪劍法的誘惑下,在洞房前揮刀自宮,劍法的精進同於藝術,林平之也算是一位為藝術獻身的大師了。
在淪為廢墟的new build villege(莫名諷刺感襲來)中你可以看到許多拿著相機的人,拍短片的人,同胞之戚並未阻止其消費事件的腳步。
因此得出其冷血的結論,恐怕過於粗暴,只能說創作的誘惑超越一切。him說:my words is your words, 沒有錯,藝術即偷竊,偉大的藝術是一場陽光燦爛下的偷竊,竊者喜,被竊者更喜。
還有另一種誘惑,是與觀眾的交流的渴望。上帝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觀眾。像思特里克蘭德(《月亮和六便士》)這般曲高和寡的畫家還是少數,一個自信創造出傑作的作家是需要禮物的慰藉的,而觀眾的稱頌則是最好的禮物,him也不免如此,從第一個觀眾到來,him就如釋放了煙癮的老煙槍般,沉浸被崇拜中無法自拔。
這引申出一個問題,什麼才是藝術創作的結束?作品完成了就算結束亦或是需要付梓出版。在這個問題上mother於him不可調和。him獲得了觀眾,大量的觀眾,海量的觀眾。而事實證明,一切事情都要付出代價。木心說:崇拜來自於誤解。而越多的崇拜也就意味著越多的誤解。
在這部電影里,進入home中的客人也就是進入作品中的觀眾,他們崇拜著(拍照),迷信著(偷竊),拆解著(拆房),重構著(粉刷),爭吵著,廝殺著。
作者的作品成為其廝殺自我觀點的戰場。作者的主體地位讓位於觀眾,展示自我成為超越解讀作品本身的首要目標,電影中mother問訪客為何拆解房屋,答曰:留下我們的印記。
猶記得在小說《沉默》中,費雷拉神父為了勸告羅德里格棄教,告知其日本信徒所信奉的上帝是他們曲解的上帝,因「上帝」與「大日」發音幾乎一樣,所以日本人只是將上帝替換成了一直崇拜的太陽。
而電影中的最終作品(baby)被人群撕碎、分食、消化、迴響,而作品的源頭則被遺忘,作為作品源頭的mother,沒有人記得她的貢獻,而是被憤怒的人群踐踏毆打。
狂熱的觀眾從來都是危險群體,受難耶穌也許最有發言權。作為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他得到了最狂熱的粉絲與黑粉。然而,現在的基督教義又有多少真是耶穌真正希望傳達的呢?
作者與觀眾,偶像與粉絲,實際永遠為爭奪控制權而拉鋸,him也發現最後自己其實沒有了掌控,但是在經歷了一切之後,當新的靈感襲來,當溝通的渴望再次湧現,him還是選擇一遍遍的來過。這層慾望造成了他的西西弗斯之困。
很難定位達倫這部電影屬於什麼類型,在我看來,恐怖與懸疑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元素,我定義它更多的是一部surprise電影,尤其是激烈的第二幕。
為了達到surprise觀眾的效果,導演用了雙股劍,其中第一劍是壓縮時間。達倫極大的壓縮了除去mother之外人物接受信息與做出反應的時間,而我們跟隨的主視角,卻是同我們一樣對正常流逝時間做出反應的mother。於是從第一幕訪客來臨開始,我們也同mother一樣,時常在一次回眸時發現人物的行動已超乎我們的預期,或者已經不在我們預計的視線之中。
而第二幕則更是在一夜的時間內濃縮了幾個世紀的演變。這一手法最經典的當屬庫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遊》中拋起的那根連接千萬年的骨頭。但是達倫將其推向了一個極致,產生了一種持續驚奇的觀影體驗。
至於第二劍,則是挑戰世俗倫理。欲求不滿的丈夫,無私奉獻的妻子,行為不端的老夫婦,及最極端的殺嬰分食。每一種都會刺激到一部分觀眾的自我道德制約。這也是影片評價兩極的一個原因,試想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被強迫觀看與自己價值觀相抵觸的一系列事件,想必並非一種享受。
然而,正如前面所講,藝術創作從某種程度上其實無關道德。芥川龍之介在短篇小說《地獄變》中塑造了一個畫痴良秀,為了創作出真正地獄的模樣,便嘗試折磨畫童,只為體會各種刑罰,甚至在女兒死去那一刻,創作的渴望也緊緊的戳住良秀。
良秀是芥川的寫照,正如him似是達倫的寫照一般,抓住了轉瞬的靈感,塑造了腦洞清奇的作品,並不是為了激怒他人,而是因為獨特的美感。達倫敞開了自家大門,而筆者在寫完此文之際,成為了另一個闖入者。
爭議!老馬丁為何炮轟評分網站?
針對很多觀眾給予影片的極為惡劣的刷分差評,導演馬丁·斯科塞斯在觀看影片後,忍不住發表了自己的評論:「在我觀看《母親!》之前,我被網路上苛刻的評論所干擾。許多人似乎想要定義這部電影,只想要譴責批評它。當它在Cinemascore網站上獲得F評級時,許多人似乎感到非常高興。」
老馬丁說,在看完《母親!》後,「我更加被這種魯莽倉促的行為困擾了,所以我要和大家分享我的想法。因為電影不能被簡單地定義解釋,或者簡化成兩個詞的描述。這是一部恐怖片,還是黑色喜劇,又或者是聖經寓言,道德、環境破壞的警世寓言?也許以上類型都會各自有一些,但是絕對不是其中單一的一項分類。」
為此,馬丁·斯科塞斯也「炮轟」了評分網站:「爛番茄網站和真正的電影藝術批評沒有絲毫的關係。它們把電影比作賽馬場上的馬,Zagat指南中的餐廳,消費者報告中的家用電器。它們只和電影商業操作有關係,與電影創造毫無關係。」
「這些企業和網站設定了對於導演具有敵意的基調,甚至爛番茄網站的名字就是對電影人的侮辱。越來越多的人所做的事情只是單純的批評,與電影史漸行漸遠。人們已經非常喜歡看到電影或電影人被拒絕,被駁回,被撕成碎片,正如《母親!》中的人群一樣。」
作為《黑天鵝》導演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的新作,從第一幕兩性關係,到第二幕家庭爭端,再到第三幕核彈爆炸,連續不斷嗨到爆!難民問題、信任危機、宗教爭端、末世來臨、創世希望……繼波特曼之後,沒想到導演這次會找上大表姐,又和女主玩炸裂了~
作者| Rocky
公號| 看電影看到死
達倫·阿倫諾夫斯基的《母親!》也許是去年最受爭議的電影,這部電影的評論區里呈現的是兩派角力。一方覺得是達倫才華橫溢的傑作,一方認為是達倫野心超過了實力的敗筆。在我看來,電影為影迷宣洩相互的不滿提供了一個出口;同時也來源於電影的多義性。本文也試著從一個藝術創作的角度來解讀。
拋去高度密集的宗教符號與社會影射,故事的內核其實是一個關於創作的故事。由哈維爾·巴登飾演的him是個創作靈感枯竭的詩人,大表姐飾演的mother則是其創意來源,片中him的publisher直接稱mother為inspiration。而him所做的就是無限剝削靈感,直到其再次枯竭。
這道出一個真相,就是創作從來都是無關道德的。作者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吸血鬼(在此將各種形式的藝術創作者概稱為作者),生活是其吸取滋養質料的對象。每當事件發生,即使是悲劇,只要是存在藝術價值,都會令作者感到興奮。
如同電影中的him,在得子的一刻獲得靈感,此時的他卻拋妻棄子地尋找筆,記下轉瞬即逝的感觸,甚至忘記自己仍赤身裸體。這瞬間,作者是超越了世間倫理的束縛的,獲得神性的升華,因為這一瞬間開始,作者成為了自己構建的世界中的上帝。
當然,並非所有作者都如此極端,但不可否認,這種來自題材的誘惑,這種難掩的創作興奮,作為作者是無法迴避的。him讓我想到金庸作品中的林平之,在辟邪劍法的誘惑下,在洞房前揮刀自宮,劍法的精進同於藝術,林平之也算是一位為藝術獻身的大師了。
在淪為廢墟的new build villege(莫名諷刺感襲來)中你可以看到許多拿著相機的人,拍短片的人,同胞之戚並未阻止其消費事件的腳步。
因此得出其冷血的結論,恐怕過於粗暴,只能說創作的誘惑超越一切。him說:my words is your words, 沒有錯,藝術即偷竊,偉大的藝術是一場陽光燦爛下的偷竊,竊者喜,被竊者更喜。
還有另一種誘惑,是與觀眾的交流的渴望。上帝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觀眾。像思特里克蘭德(《月亮和六便士》)這般曲高和寡的畫家還是少數,一個自信創造出傑作的作家是需要禮物的慰藉的,而觀眾的稱頌則是最好的禮物,him也不免如此,從第一個觀眾到來,him就如釋放了煙癮的老煙槍般,沉浸被崇拜中無法自拔。
這引申出一個問題,什麼才是藝術創作的結束?作品完成了就算結束亦或是需要付梓出版。在這個問題上mother於him不可調和。him獲得了觀眾,大量的觀眾,海量的觀眾。而事實證明,一切事情都要付出代價。木心說:崇拜來自於誤解。而越多的崇拜也就意味著越多的誤解。
在這部電影里,進入home中的客人也就是進入作品中的觀眾,他們崇拜著(拍照),迷信著(偷竊),拆解著(拆房),重構著(粉刷),爭吵著,廝殺著。
作者的作品成為其廝殺自我觀點的戰場。作者的主體地位讓位於觀眾,展示自我成為超越解讀作品本身的首要目標,電影中mother問訪客為何拆解房屋,答曰:留下我們的印記。
猶記得在小說《沉默》中,費雷拉神父為了勸告羅德里格棄教,告知其日本信徒所信奉的上帝是他們曲解的上帝,因「上帝」與「大日」發音幾乎一樣,所以日本人只是將上帝替換成了一直崇拜的太陽。
而電影中的最終作品(baby)被人群撕碎、分食、消化、迴響,而作品的源頭則被遺忘,作為作品源頭的mother,沒有人記得她的貢獻,而是被憤怒的人群踐踏毆打。
狂熱的觀眾從來都是危險群體,受難耶穌也許最有發言權。作為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他得到了最狂熱的粉絲與黑粉。然而,現在的基督教義又有多少真是耶穌真正希望傳達的呢?
作者與觀眾,偶像與粉絲,實際永遠為爭奪控制權而拉鋸,him也發現最後自己其實沒有了掌控,但是在經歷了一切之後,當新的靈感襲來,當溝通的渴望再次湧現,him還是選擇一遍遍的來過。這層慾望造成了他的西西弗斯之困。
很難定位達倫這部電影屬於什麼類型,在我看來,恐怖與懸疑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元素,我定義它更多的是一部surprise電影,尤其是激烈的第二幕。
為了達到surprise觀眾的效果,導演用了雙股劍,其中第一劍是壓縮時間。達倫極大的壓縮了除去mother之外人物接受信息與做出反應的時間,而我們跟隨的主視角,卻是同我們一樣對正常流逝時間做出反應的mother。於是從第一幕訪客來臨開始,我們也同mother一樣,時常在一次回眸時發現人物的行動已超乎我們的預期,或者已經不在我們預計的視線之中。
而第二幕則更是在一夜的時間內濃縮了幾個世紀的演變。這一手法最經典的當屬庫布里克在《2001太空漫遊》中拋起的那根連接千萬年的骨頭。但是達倫將其推向了一個極致,產生了一種持續驚奇的觀影體驗。
至於第二劍,則是挑戰世俗倫理。欲求不滿的丈夫,無私奉獻的妻子,行為不端的老夫婦,及最極端的殺嬰分食。每一種都會刺激到一部分觀眾的自我道德制約。這也是影片評價兩極的一個原因,試想在兩個小時的時間裡,被強迫觀看與自己價值觀相抵觸的一系列事件,想必並非一種享受。
然而,正如前面所講,藝術創作從某種程度上其實無關道德。芥川龍之介在短篇小說《地獄變》中塑造了一個畫痴良秀,為了創作出真正地獄的模樣,便嘗試折磨畫童,只為體會各種刑罰,甚至在女兒死去那一刻,創作的渴望也緊緊的戳住良秀。
良秀是芥川的寫照,正如him似是達倫的寫照一般,抓住了轉瞬的靈感,塑造了腦洞清奇的作品,並不是為了激怒他人,而是因為獨特的美感。達倫敞開了自家大門,而筆者在寫完此文之際,成為了另一個闖入者。